您所在的位置:奎屯信息港 > 生活频道 > 民俗名胜

巴里坤岩画 刻在石头上的历史

发布:2011-8-23 10:25:12  来源:互联网  浏览次  编辑:佚名
    岩画是古人类凿刻在岩石上的“语言”,是用以记录生活、生产以及战争的原始资料。站在巴里坤东黑沟方圆数公里的岩画群中,看着那些不同时期凿刻出的岩画,你会感觉到一种“厚重”。巴里坤的岩画主要集中在三个地方:兰州湾子岩画区、东黑沟岩画区以及八墙子山顶岩画区。据原巴里坤县文管所所长彭兴礼介绍,兰州湾子岩画区、东黑沟岩画区靠近水源,估计是远古人类的主要生活区;八墙子山顶岩画区处于山顶,至今尚未发现人类生活的痕迹。

    岩上历史

    这是一座山,尽管和它背靠的山相比显得低矮许多,但是千年前的人们却用了整天时间,才将祭祀的物品抬放在山岗上。然后,大家有序地跪伏在山坡上,在族长的带领下面向太阳升起的地方顶礼膜拜。山风带来的凉意,渐渐渗透了用动物皮毛制成的衣服,但是人们却似乎没有发觉,依旧虔诚地向上苍祷告。但是,世事变迁,惟独不变的便是这个祭台和那块用来记录这一切的石头——初夏,记者轻装减负爬上巴里坤县兰州湾子一个海拔约1800米左右的古祭台时,脑海里不由浮现出一个虚拟的历史场景。

    祭台显然是经过精心整理的,整个山梁上都找不到一块超过一本书大小的石头,但正北方却矗立着三块巨石垒成的标志,造型像一个图腾标志:从南向北看像虎的造型;从东、西两面看有双手捧心祭天的感觉。在南面的一块巨石上,有光滑的平面,平面左边是一幅完整的车牛图,右面好像有文字,但却无法辨认。

    千百年过去了,这块巨石依旧矗立在这里,似乎要向后人讲述它所知道的过去。

    “我们东黑沟还有一个更大的岩画区呢,与这里有许多不同。”巴里坤县文物局副研究员彭兴礼和退休教师张平年几乎异口同声地告诉记者。

    是的,东黑沟的岩画又是别样的,一块块厚重的巨石成为了记录游牧生活的神奇画卷。

    东黑沟方圆10公里的地界上满是巨石,因为多少年来风吹雨打的缘故,表面有了锈痕,远远望去就是一个乱石岗。但这里的每一块石头上都布满了岩画——有简单的单幅图案,如盘羊、山羊、骆驼、牦牛、狗、狼、马、蛇等我们熟悉的动物,还有一些则是或许已经消的我们不认识的动物;也有一些较为复杂的岩画,如表现古人类生活、生产全过程的图案以及这些岩画作者所属不同部族的图腾(符号)。

    在其中一块巨石上,我们还看见了站立的人形,尽管这些岩画只是简单的线条,但能看出这是一个狩猎的场景:一个男性,头戴尖顶帽子,手持弓箭,腰间还系了一个袋子,正在瞄准着什么。

    我逐一看着这些岩画,脑海里一遍遍勾画着远古时候的生活场景,仿佛历史就这样从岩画上“走”了下来。

    解读岩画

    千万不要以为是我们的大脑将那些巨石上线条简单的图画进行复原,然后想象出了远古人类的生活场景。巴里坤岩画有着它自己的语言。

    在观摩岩画的同时,巴里坤县原文管所所长和退休教师张平年还给我们介绍了巴里坤岩画的特征:兰州湾子和东黑沟的岩画是用石头敲击而成的,而且从敲击的技巧以及画面的线条来看,兰州湾子的岩画要早于东黑沟。因为我们从画面上能看出,那时的岩画敲击技术已经逐步成熟,而且画面也有简单与复杂的区别。

    兰州湾子岩画上之所以盘羊和山羊的图形出现较多,是因为原始社会的古人类使用石块和木棒狩猎,最容易获得的猎物就是盘羊和山羊,对这两类动物的认识也非常深刻,所以岩画表现出来的盘羊和山羊的角都非常大,而且这类岩画单幅作品较多。

    东黑沟岩画上出现了利用弓箭狩猎的画面,并且是由一人狩猎发展到多人狩猎,同时,一些岩画中有了栅栏,动物也开始有野生和家养之分。但那时的人仍喜欢狩猎带来的惊喜,所以狩猎图在岩画区内占的比例也比较大,岩画也有了思想性和可读性。同时,东黑沟岩画上还有了交通工具的图案,一头牛拉着由四个大轮子架起的一个房子的图案,将远古的高车族展现在了我们面前。辐条越多车轮就越牢固,而岩画中车轮内的辐条根数也在说明人类对工具的改造。

    在兰州湾子和东黑沟的岩画上,能找到不同形状的符号,大概是那个时代各部落的标志吧。

    岩画“活地图”

    历史需要有人发现,更需要有人发掘,虽然考古工作者发现巴里坤岩画的时间早于张平年,但巴里坤岩画能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则和一位叫张平年的退休教师分不开。上千幅的岩画,哪一幅有什么画面,张平年烂熟于胸,他就是巴里坤的岩画“活地图”。

    在观赏岩画的过程中,退休教师张平年一直静默地陪伴着我们,当我们有疑问时,他会做详尽的解释。

    东黑沟的部分岩画时间太过久远,有些不易辨认,张平年就将手中的矿泉水慢慢泼过去,在湿印中让我们一饱眼福。当我们“发现”一块巨石上刻着的山羊图案十分明显,正感到激动和高兴,但是张平年却叹了口气,摇着头说:“毁了,上好的文物啊,就让不懂事的娃娃毁了。”他说,我们现在看见的这个明显的图案从印痕来看至多只有二三十年,它已经不是原创的了,可能是谁家放羊的娃娃闲着没事,照着原来的图案重新刻了一遍。他指着不远处的一块巨石又说:“那个上面也有被毁的图案。”

    从20多年前第一次看到岩画起,张平年就和岩画结下了不解之缘。只要有时间他就会去描摹岩画造型,那时他管岩画叫“石头娃娃”。直到1984年,新疆社科院东疆考古队到巴里坤县考察,张平年才知道这叫“岩画”,是古代人类凿刻在岩石上的一种 “语言”和 “文字”,是记录当时人类生活、生产以及战争的符号。

    这是历史,这是有价值的东西,身为教师,张平年知道自己应该为保护历史文物做些什么,他开始了对岩画长达24年的临摹和研究。

    没退休时,张平年请当地的哈萨克族牧民帮他描摹并记住岩画的位置,然后自己抽空再去;退休后,他就自己背上水壶,带上自家蒸的大馍馍去找岩画。

    在临摹过程中,张平年还进行了比较归类,根据不同的画面分成“威武篇”、“爱情篇”和“财富篇”,并给配上图解,让抽象的历史印迹变成了像小人书一般吸引人的“新读物”。

    2002年7月,在兰州湾子一带进行考古发掘的西北大学文博系主任王建新看过他临摹的几幅岩画后欣然说道:“你的工作很有价值,一定要坚持做下去。”

    张平年真的坚持了下来,没有数码相机、瞒着妻子花几百元钱买来的傻瓜相机根本无法拍下岩画,他就继续用纸笔去临摹;没有交通工具,一辆破旧的单车无法进入山区,他索性搭公交车然后步行……2007年,他为巴里坤《文史资料》一书撰文《巴里坤岩画探秘》,文中着重介绍了巴里坤岩画的图形与出处。

    从被认为“脑子有病”到“功不可没”,个中滋味,只有张平年自己知道。对于坚持了24年的岩画发现、发掘工作,张平年并不言悔。现在的他一心想自己出一本对岩画的思想含义进行深入研究的书,让更多的人知道巴里坤的岩画。

写进Blog】 【点评留言】 【在线投稿】 【打印页面

相关文章

赞助商推广链接
广告投放 | 用户帮助 | 用户注册 | 留言反馈 | 产品版权

广告业务电话:0532-66835666 0532-84596666 客服电话:0532-88595666 投诉电话: 13361251666
业务及页面访问故障反馈 邮箱:gao2988@163.com |
Copyright © 2003-2010 奎屯信息港 ktxx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顶部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