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自然植被遭破坏 以远程遥控护林木新疆青年为胡杨林建电子档案
发布:2011-9-24 9:16:01 来源:转载 浏览次 编辑:佚名
![]() |
吐地·艾力在日本政府办公楼前留影
吐地·艾力是个混血儿,身上流淌着维吾尔、塔吉克两个民族的血脉。后来,他娶了个漂亮的乌兹别克族妻子。除了汉语外,他还懂3个民族的语言。日前,借吐地·艾力与环保先进人物一道参加第五次“中国青年丰田环境保护资助行动”访日团之机,记者在北京采访了他。
良好教育让他重视环保
今年42岁的吐地·艾力,生于新疆塔河流域轮台县城的特困之家,早年间贫困的家庭生活,使父亲和两个妹妹都留下残疾,身为长子的他凭着聪慧努力学习。
“患有眼疾的父亲坚持送我到当地唯一一所汉语学校读书,从小学、中学、高中到大学都接受的是汉语教育。如果说我有点成绩,首先感谢父亲,是他当初的正确决断成就了我。”艾力说。
1986年,艾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新疆工学院地质系,4年后本科毕业成为全家人的骄傲。“少数民族子弟在汉语学校求学要付出许多艰辛,我感谢家人。可以说,没有受到很好的教育,就不会有见识、眼光,我也不会对环保产生如此强烈的责任感。”艾力说。
沙尘暴刺痛了他的心
“我是新疆塔河流域之子,对家乡有种特殊的情感。”艾力对记者说。
大学毕业后,当一些人只顾自身利益忙着挣钱时,他却当起了环保先锋。艾力说,这缘于2007年亲眼所见的一幕。
当时,吐地·艾力组织中科院生地所、新疆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知名生态地理学专家,沿着环塔里木盆地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库尔勒、尉犁、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喀什地区疏附县、巴州且末县、若羌县等地调研、考察,沿沙漠公路行进了3000多公里。赶到巴州且末县、若羌县时,恰巧遇上沙尘暴。
刹那间,四周天昏地暗,风沙灌耳鼻,双眼难睁开,汽车顿时无法辨认方向。两侧稀疏的胡杨林在风沙中左右摆动,发出吱吱的响声,沙丘随着一股股龙卷沙在风中移动,一行的人脸上立即“糊”了一层沙……“沙尘暴消失后,眼前呈现一片荒漠,只见远处多只山羊和绵羊在啃食植被与胡杨林。狂暴的风沙与过度放牧造成胡杨林与自然植被遭破坏,让我非常痛心。”吐地·艾力决心投身保护胡杨林的事业。
成立环保志愿者团队
为了宣传环保理念,艾力不停地穿梭于各高校之间,动员组织环保爱好者一道对塔里木河沿岸的胡杨林进行保护,并成立了环保志愿者团队。从2009年到今年秋,他组织了近百次环保宣教活动,作了30多场专题报告,使3000名农村青年和科技骨干、中小学师生受益。在“中国青年丰田环境保护资助行动”组委会和中华环保基金会等机构的资助下,他带领团队为1000多棵胡杨林建立了电子档案,通过遥控检测系统随时监护其生存状况。
除了宣教,吐地·艾力更注重产学研的实践。他与生态学、环境科学专业的留学归国博士等科技工作者,组建了以科技服务和公益环保事业为主的新疆慧光创新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研发出可节省能源、扶助当地农户致富的“浓缩石榴汁非热力加工关键技术开发项目”,并申请了国家专利。由于吐地·艾力为新疆环保作出的贡献,他先后荣获了“中国青年丰田环境保护奖资助行动先进个人奖”、“第五届保护母亲河奖”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