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奎屯信息港 > 生活频道 > 民俗名胜

都昌民俗文化《花轿迎亲》,让非遗传承回到生活

发布:2016/6/28 12:00:25  来源:转载  浏览次  编辑:佚名


  锣鼓喧天、鼓乐齐鸣,在鼓乐队的后面,新郎官胸戴大红花、满面春风;头顶红盖头的新娘穿戴凤冠霞帔端坐于花轿之中;一旁媒婆相伴、逗乐开道。这种别出心裁的“复古”传统迎亲习俗表演正是第六批九江市级非遗中的都昌民俗《花轿迎亲》。据悉,《花轿迎亲》自北宋中期起流行于汴京,到宋廷迁都江南后一直流传至今。民俗《花轿迎亲》流传于都昌大港镇、周溪镇、左里镇、徐埠镇、万户镇、多宝乡、南峰乡、芗溪乡、大沙乡等。

  尤其大港镇繁荣小埠村、大田村、岗上村、漂水村居多。 一支花轿迎亲队伍通常由28人组成,主要包括媒婆、丫鬟、服侍娘、马夫、轿夫、乐队人员、旗手等。花轿迎亲队伍通常使用的道具有:大花轿、凤冠霞帔、古装礼服、乐器、迎亲旗牌等。乐队里有唢呐、号(大、小号)、竹笛、箫等乐器,还有媒婆、服侍娘、丫环、轿夫、马夫和马。

  四人抬轿、民俗歌舞表演及迎亲队伍均是古装打扮。都昌大港镇《石氏宗谱》世系第二十四页记载:经琮公的简介中记有“子嗣承袭婚艺”,老艺人石经琮宗谱里的“婚艺”指的就是《花轿迎亲》。石经琮生于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1910年间在都昌大港民间组建了一支花轿迎亲乐队。那时一些大户人家都是用八人抬的“暖轿”(暖轿是指四方都是封闭式的,用上等木材雕刻而成,轿门挂上铜锁)迎亲,普通百姓家都是用四人抬的“凉轿”(凉轿是用树藤编扎而成)迎亲,再配上乐队、媒人、服侍娘等。

   此后,石经琮之子石书意自民国1943年便开始跟随父亲打理花轿迎亲,1945年正式接手父亲一手创办的迎亲队伍,并随着时代的进步改革,取消八人抬轿,不分贫富之分,统一使用四人抬轿,热热闹闹,吹吹打打为四面八方的群众服务。 作为《花轿迎亲》第三代传承人,都昌大港镇大田村的谭春荣说,自己从记事起就经常听到老前辈讲述花轿迎亲之事,幼时偶尔还能看到花轿迎亲队伍从家门前经过,她从小就对《花轿迎亲》产生了深刻的印象和浓厚的兴趣。

  随着年龄增长,看到花轿迎亲的次数就很稀少了,因此便下定决心要将花轿迎亲习俗传承下来。谭春荣自1985年开始跟随叔父石书意学习打理花轿迎亲,1987年正式接手叔父传承下来的花轿迎亲习俗。“因为当时经济落后,家境又贫寒,这个传统习俗就随市场经济的下滑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谭春荣颇为可惜地说道,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复苏和快速发展,花轿迎亲的习俗很快被汽车迎亲和其他新生的迎亲方式所代替。

  “除了80岁的老人,现在几乎没人还记得这个民俗了,大家只能偶尔在电视或媒体上看到。” 为挽救古代花轿迎亲习俗的失传,谭春荣在2012年重新自发组建花轿迎亲队伍,在继承民俗花轿迎亲习俗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迎新方式,综合打造一支专业、亮丽的花轿迎亲队伍。
写进Blog】 【点评留言】 【在线投稿】 【打印页面

相关文章

赞助商推广链接
广告投放 | 用户帮助 | 用户注册 | 留言反馈 | 产品版权

广告业务电话:0532-66835666 0532-84596666 客服电话:0532-88595666 投诉电话: 13361251666
业务及页面访问故障反馈 邮箱:gao2988@163.com |
Copyright © 2003-2010 奎屯信息港 ktxx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顶部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